寒塘

唐代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译文及注释

晓发(fà)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晓发:早起弄发。寒塘:秋天的池塘。坐:因。

乡心正无限,一雁(yàn)度南楼。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乡心:思乡之心。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参考资料:

1、范凤驰.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31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69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注释
寒塘:秋天的池塘。
晓发(fà):早起弄发。
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参考资料:

1、范凤驰.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31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69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文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过,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gǔ)的作品。

参考资料:

1、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26

鉴赏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52-1253页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晓发寒塘坐见
乡心无限一雁南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嘏简介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赵嘏的诗词>>
猜您喜欢

唐代赵嘏

浮云悲晚翠,落日泣秋风。(见《万花谷》)。
语风双燕立,袅树百劳飞。
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题秦皇句,
宣宗览之不悦。以上见《优古堂诗话》)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钱塘)。
梁王旧馆已秋色,珠履少年轻绣衣。(以上见《主客图》)

寒食离白沙

唐代赵嘏

莫惊客路已经年,尚有青春一半妍。
试上方坦望春野,万条杨柳拂青天。

宿长水主人

唐代赵嘏

白云溪北丛岩东,树石夜与潺湲通。
行人一宿翠微月,二十五弦声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