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念千里驾,崎岖秦塞中。

储光羲唐代〕《华阳作贻祖三咏

朝行敷水上,暮出华山东。高馆宿初静,长亭秋转空。
日余久沦汩,重此闻霜风。淅沥入溪树,飕飗惊夕鸿。
凄然望伊洛,如见息阳宫。旧识无高位,新知尽固穷。
夫君独轻举,远近善文雄。岂念千里驾,崎岖秦塞中。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千里崎岖秦塞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1.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2.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3.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4.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1.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2.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3.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4. 姓。如北周有念贤。
千里 qiān lǐ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漢語大詞典》
驾 ( 駕 ) jià
驾 [ jià ]
  1. 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拉(车或农具):~车。~辕。
  2. 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车~。法~(帝王车乘的一种)。
  3. 使开动,操纵:~驶。~机。~驭(亦作“驾御”)。
  4. 在……上面,超出:~云。凌~(高出、压倒谁或什么)。
  5. 对人的敬辞:大~。尊~。劳~。~临。
崎岖(崎嶇)qí qū
(1).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 汉 张衡 《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嶇。” 唐 元结 《宿无为观》诗:“ 九疑 山深几千里,峯谷崎嶇人不到。”《水浒传》第六八回:“员外初到山寨,未经战阵,山岭崎嶇,乘马不便,不可为前部先锋。” 峻青 《乡音》:“这二把手小车,在这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着,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尖叫声。”
(2).困厄,历经险阻。《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 外迫蛮貉,内措 齐 晋 ,崎嶇彊国之间,最为弱小。” 唐 白居易 《赎鸡》诗:“与尔鏹三百,小惠何足论。莫学衔环雀,崎嶇谩报恩。” 宋 苏轼 《书黄子思诗集后》:“ 唐 末 司空图 ,崎嶇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3).跋涉,奔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王褒 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嶇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崎嶇 巴 汉 间,屡以弱攻强。”《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 蓝桥 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嶇上玉京?” 清 陈维嵩 《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谢汝崎嶇万里,把浪花舞破,来慰晨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仇一姓不仇一族论》:“ 明 之亡也,孤臣义士,崎嶇山海间,奔走国事,而迄无所补。”
(4).犹辗转。《南齐书·文学传论》:“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嶇牵引,直为偶説。”《梁书·文学传·任孝恭》:“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
(5).形容情意缠绵或感情委婉曲折。《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西乌夜飞五》:“感郎崎嶇情,不復自顾虑。臂绳双入结,遂成同心去。” 南朝 梁 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我情已鬱紆,何用表崎嶇?”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嶇。”
(6).形容人意向诡秘。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 杨伦 笺注:“崎嶇乃倜儻之反,谓人情叵测也。”  ——《漢語大詞典》
秦塞 qín sāi
秦 代所建的要塞。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 秦 塞通人烟。” 唐 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 自縈 秦 塞曲, 黄山 归绕 汉 宫斜。” 明 唐顺之 《送人赴真定幕》诗:“雁起分 秦 塞,雀栖辨 魏 臺。” 明 陈子龙 《襄阳》诗:“燧色通 秦 塞,妖星下 楚 宫。”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