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为天下轻薄子,伏波不愿有子学季良。

李俊民金朝〕《遗善堂

君不见遗子韦侯只一经,相门出相那在金满籯。

又不见燕山教子以义方,灵椿老去五枝丹桂芳。

破散钱堆一百屋,紫微不愿有子如窟郎。陷为天下轻薄子,伏波不愿有子学季良。

身前身后事茫茫,我恤我躬犹未遑。长把贤愚挂怀抱,请看积善之家遗善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下轻薄子伏波子学

陷 xiàn《國語辭典》

陷 [ xiàn ]

  1. 地下坑穴,泛指害人的阴谋。如:「陷阱」。《韩非子·六反》:「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
  2. 缺点、过失。如:「缺陷」。《国语·鲁语下》:「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三国吴·韦昭·注:「陷,犹过失也。」
  1. 没入、沉入。如:「沉陷」、「越陷越深」、「陷入泥中」。唐·李洞〈题竹溪禅院〉诗:「风摇缾影碎,沙陷履痕端。」
  2. 设计害人。如:「诬陷」、「构陷」、「陷害」。《史记·卷一一二·酷吏传·张汤传》:「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三国演义·第一回》:「遂于他事陷邕于罪。」
  3. 攻占、被攻占。如:「攻陷」、「失陷」、「沦陷」。唐·元结〈大唐中兴颂·序〉:「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及城陷,贼缚廵等数十人坐。」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天下 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轻薄子
轻佻浮浪的人  ——《整理自网络》
伏波 fú bō
(1). 汉 将军名号。 西汉 路博德 、 东汉 马援 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 戈船 荣既薄, 伏波 赏亦微。” 唐 刘长卿 《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 横海 ,荒祠拜 伏波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横海 、 伏波 , 戈船 、 下瀨 。”
(2).谓平息变乱。 王闿运 《丁文诚诔》:“抗急疏而请使,举偏师以伏波。”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学(子學)zǐ xué
即诸子学。一般与经学、史学并提。  ——《漢語大詞典》
季 jì《國語辭典》

季 [ jì ]

  1. 古人用伯、仲、叔、季作兄弟排行,年龄最小的称为「季」。
  2. 弟的代称。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3. 计时的名称。一季有三个月。如:「春季」、「夏季」。
  4. 一个固定的时期。如:「花季」、「雨季」、「球季」、「旺季」、「淡季」。
  5.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季有三个月。如:「这个节目已经做了十三季。」
  6. 姓。如春秋时吴国有季札,汉代有季布。
  1. 末了的。如:「季春」、「季冬」。唐·刘禹锡〈祭福建桂尚书文〉:「始识尚书,贞元季年。」
  2. 幼稚未成熟的。如:「季女」。《周礼·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良 liáng《國語辭典》

良 [ liáng ]

  1. 善、美好。如:「良師」、「優良」、「良宵」。《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2. 賢明。如:「賢良」。唐·韓愈〈原毀〉:「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3. 天生的、本能的。如:「良知」、「良能」。
  1. 善良的人。如:「除暴安良」。《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誅罰良善,日以益 甚。」
  2.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良霄。
  1. 確實、果然,表示肯定。《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2. 很、甚。如:「良久」、「感觸良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仁兄所見良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