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

杨万里宋代〕《寄题李与贤似剡庵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
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
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足人间秋。
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苍苔,古木哀猿啼禹冗。
今君结屋河那边,疋似剡川若个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
元不曾识天台路。一俛仰间已再升,何月瘦藤与芒屦?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见天台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草 cǎo《國語辭典》

    草 [ cǎo ]

    1. 草本植物的总称。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
    2. 田野、荒野。如:「草泽」。《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3. 一种书法字体。如:「狂草」、「行草」。
    4. 底稿、文稿。如:「起草」、「拟草」。
    5. 姓。如汉代有草中。
    1. 马虎、粗率、不细腻。如:「潦草」。
    2. 初步的、尚未决定的。如:「草案」、「草图」、「草约」。
    3. 用草编成的。如:「草席」、「草绳」、「草履」。
    4. 用草搭盖的。如:「草棚」、「草房」、「草庵」。
    1. 起稿、拟订。《汉书·卷三○·艺文志》:「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晋书·卷八三·江逌传》:「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2. 草写。清·郑板桥〈清季野闻〉:「板桥却之不得,亦草『难得糊涂』,付之。」
    1. 草率。如:「草草了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草办妆奁,粗陈筵席。」
    天台(天臺)tiān tāi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漢語大詞典》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