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迥哀笳咽,林长道翣遲。

宋庠宋代〕《赠太傅中书令张文节公挽词三首

平时开黄阁,兹辰奠素旗。
留侯尝辟穀,巖说遂骑箕。
天迥哀笳咽,林长道翣遲。
行人此堕泪,何必岘亭碑。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迥哀笳

天迥
唐 李商隐 寓怀 海明三岛见,天迥九江分。  ——《骈字类编》
哀笳 āi jiā
悲凉的胡笳声。 北周 庾信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哀笳关塞曲,嘶马别离声。” 明 顾有孝 《感兴》诗:“哀笳不与魂俱断,清漏偏将恨此长。”  ——《漢語大詞典》
咽 yān/yàn/yè《國語辭典》

咽 [ yān ]

  1. 参见「咽头」、「咽喉」等条。

咽 [ yè ]

  1. 声音悲凄滞塞。如:「呜咽」。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1. 阻塞、填塞。《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车骑填咽,繁衍相倾。」唐·李端〈宿深上人院听远泉〉诗:「断续来方尽,潺湲咽又通。」

咽 [ yàn ]

  1. 吞咽。《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被张金凤骂得眼泪往肚子里咽,被那王八奶奶儿呕得肝火往顶门上喷。」同「咽 」。
  2. 突然停住不说。《红楼梦·第八三回》:「说到这里,猛然咽住。」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1.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2.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3.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1. 众多。如:「工厂林立」。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1. 两端的距离:~度。
  2. 长度大,与“”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长 [ zhǎng ]
  1. 生长,成长:~疮。
  2. 增加:~知识。
  3.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4.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5.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翣 shà《國語辭典》

翣 [ shà ]

  1. 古時棺木兩旁形狀像扇子的飾物。《說文解字·羽部》:「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
  2. 扇子。《淮南子·俶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
遲 chí《國語辭典》

遲 [ chí ]

  1. 緩、慢。如:「事不宜遲」、「說時遲,那時快。」
  2. 不靈活、不敏捷。如:「遲鈍」。《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1. 晚、不早。如:「姍姍來遲」、「遲到」。
  1. 猶豫、延緩。如:「遲疑不決」。唐·白居易〈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1. 姓。如古時有遲任。

遲 [ zhì ]

  1. 等待、期望。《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2. 一直到、等到。《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高祖呂皇后傳》:「遲帝還,趙王死。」《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郃傳》:「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