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花底
宋 杨万里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 其三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宋 陆游 一壶歌五首 其二 花底一壶天所破,不曾饮尽不曾多。
元 虞集 送许有孚赴湖广提举 望鹤楼前移綵鹢,吟诗花底听黄鹂。
元 傅若金 东溪行为除州万户杨俊卿作 舟中有客时寻戴,花底逢人非避秦。
元 杨维桢 香奁八咏 其一 金盆沐发 翠雨乱跳花底月,黑云半卷镜中天。
明 杨基 上巳 径穿花底窄,春向水边多。
《韵府拾遗 荠韵》:岑参诗朝回花底恒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王安石诗秋水写明河迢迢藕花底 ——《骈字类编》
宋 陆游 一壶歌五首 其二 花底一壶天所破,不曾饮尽不曾多。
元 虞集 送许有孚赴湖广提举 望鹤楼前移綵鹢,吟诗花底听黄鹂。
元 傅若金 东溪行为除州万户杨俊卿作 舟中有客时寻戴,花底逢人非避秦。
元 杨维桢 香奁八咏 其一 金盆沐发 翠雨乱跳花底月,黑云半卷镜中天。
明 杨基 上巳 径穿花底窄,春向水边多。
《韵府拾遗 荠韵》:岑参诗朝回花底恒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王安石诗秋水写明河迢迢藕花底 ——《骈字类编》
红藤(紅藤)hóng téng
藤本植物,茎可作手杖,加工后可用以编织器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省藤》﹝释名﹞:“赤藤,红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省藤》﹝集解﹞引 陈藏器 曰:“生南地深山。皮赤,大如指,堪缚物,片片自解也。” 唐 白居易 《红藤杖》诗:“ 南詔 红藤杖, 西江 白首人。”自注:“杖岀 南蛮 。” ——《漢語大詞典》
引 yǐn《國語辭典》
引 [ yǐn ]
动- 开弓。《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拉。《韩非子·人主》:「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聊斋志异·卷一·尸变》:「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
- 伸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唐·韩愈〈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 领导、带领。《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红楼梦·第一回》:「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
- 招致、招惹。如:「抛砖引玉」。唐·白居易〈初授秘监并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酒引眼前兴,诗留身后名。」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无端唱出兴亡恨,引得傍人也泪流。」
- 推荐、选拔。《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唐·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诗:「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合引书生。」
- 援用。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
- 退避、退出。《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宋·苏轼〈与辩才禅师〉诗:「得此闲郡,虽未能超然远引,亦退老之渐也。」
- 承受。《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传·庶人佑传》:「诚能饬躬引咎,万纪请入朝言之,上意宜解。」《三国演义·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引等于一百公尺。也称为「公引」。
- 纸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胡子远之父,唐安人,家饶财,常委仆权钱,得钱引五千缗,皆伪也。」
- 通行证。如:「路引」。《西游记·第五四回》:「请投馆驿注名上簿,待下官执名奏驾,验引放行。」《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了大尹,给引还乡。」
- 拉柩车的绳索。《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
- 文体名。相当于「序」,而较序短。唐·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苏东坡祖名字,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 一种乐府诗体。如:「思归引」、「箜篌引」。唐·元稹〈乐府古题序〉:「赋、颂、引、谣、……、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
碧油 bì yóu
(1).青绿色油漆。 唐 元稹 《梦游春》诗:“隔子碧油糊,驼鉤紫金镀。”《花月痕》第三回:“进去,门左右三间厢房,厢房内人已出来,开着穿堂中间碧油屏门。”
(2).青绿色的油布帷幕。 宋 王千秋 《贺新郎》词:“无奈东君刚留客,张碧油,缓按香红舞。” 明 徐渭 《宣府槐龙篇》:“乘凉翠葆颯,撑暑碧油烘。”
(3).见“ 碧油幢 ”。
(4).指清澄的食油。 宋 苏轼 《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
(5).借指绿水。 唐 李益 《送襄阳李尚书》诗:“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漢語大詞典》
(2).青绿色的油布帷幕。 宋 王千秋 《贺新郎》词:“无奈东君刚留客,张碧油,缓按香红舞。” 明 徐渭 《宣府槐龙篇》:“乘凉翠葆颯,撑暑碧油烘。”
(3).见“ 碧油幢 ”。
(4).指清澄的食油。 宋 苏轼 《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
(5).借指绿水。 唐 李益 《送襄阳李尚书》诗:“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漢語大詞典》
青春都尉
李端 赠郭驸马诗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分类字锦》
正风(正風)zhèng fēng
(1).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诗·周南·关雎诂训传》“毛诗国风” 唐 陆德明 释文:“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关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唐 孔颖达 疏:“王道衰,诸侯有变风;王道盛,诸侯有正风。”参阅 清 姚际恒 《诗经通论·国风》。
(2).谓纯正的民歌。《吕氏春秋·古乐》:“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毕沅 注:“ 赵 云:‘言八方之风,各得其正也。’” 陈奇猷 校释:“ 赵 説是,下文‘熙熙凄凄鏘鏘’即形容正风之音。”
(3).纯正的风气。 毛泽东 《事情正在起变化》:“现在是党外人士帮助我们整风。过一会我们帮助党外人士整风。这就是互相帮助,使歪风整掉,走向反面,变为正风。” ——《漢語大詞典》
(2).谓纯正的民歌。《吕氏春秋·古乐》:“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毕沅 注:“ 赵 云:‘言八方之风,各得其正也。’” 陈奇猷 校释:“ 赵 説是,下文‘熙熙凄凄鏘鏘’即形容正风之音。”
(3).纯正的风气。 毛泽东 《事情正在起变化》:“现在是党外人士帮助我们整风。过一会我们帮助党外人士整风。这就是互相帮助,使歪风整掉,走向反面,变为正风。”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名-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