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未饶三谷雪,清香先得五峰春。

曾巩宋代〕《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见贶佳篇依韵和酬

山茶纯白是天真,筠笼封题摘尚新。
秀色未饶三谷雪,清香先得五峰春。
琼花散漫情终荡,玉蕊萧条迹更尘。
远寄一枝随驿使,欲分芳种恨无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秀色三谷清香五峰

秀色 xiù sè
(1).秀美的容色。 汉 张衡 《七辩》:“淑性窈窕,秀色美艷。” 晋 傅玄 《明月篇》:“玉颜盛有时,秀色随年衰。”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六:“秀色空絶世,馨香谁为传?” 宋 曾巩 《明妃曲》之一:“ 明妃 未出 汉 宫时,秀色倾人人不知。”
(2).优美的景色。 南朝 宋 王僧达 《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 唐 杜甫 《次晚洲》诗:“ 晚洲 适知名,秀色固异状。” 宋 王特起 《梅花引》词:“山之麓,河之曲,一湾秀色盘虚谷。” 郭沫若 《歌颂中朝友谊·洪命熹副首相陪游金刚山》诗:“同上 金刚 幸有缘,胸中秀色几迴旋。”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饶 ( 饒 ) ráo
饶 [ ráo ]
  1. 富足,多:富~。~裕。~舌(多话)。
  2. 宽恕,免除处罚:~恕。~命。
  3. 尽管:~这样,他还不同意。
  4. 另外增添:~头。买十~一。
  5. 姓。
三谷
元 程钜夫 早行图 却忆麻源三谷里,画桥携酒听溪声。  ——《骈字类编》
雪 xuě《國語辭典》

雪 [ xuě ]

  1. 水汽在零度以下所凝结成的六角形白色晶体。如:「白雪」、「冰雪」、「下雪」、「积雪」。
  1. 下雪、降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于时始雪,五处俱贺。」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 擦拭。《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唐·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二首之一:「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3. 洗刷、洗清、清除。如:「雪耻」、「昭雪」、「洗雪冤情」。《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故雪殽之耻。」
  1. 如雪般白色的。如:「雪白」。隋·卢思道〈孤鸿赋〉:「振雪羽而临风,掩霜毛而候旭。」

雪 [ xuè ]

  1. 「雪白」的「雪」的又音。
清香 qīng xiāng
(1).清淡的香味。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 唐 韩偓 《野塘》诗:“捲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 老舍 《蛤藻集·且说屋里》:“这朵水仙花供给全家一些清香。”
(2).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教之名称不一,曰清香,曰圆顿,曰太阳,曰天主,曰白莲,皆山内所有。清香、圆顿、太阳,不过斋公、居士藉此引诱善男信女持斋念佛,作会设醮,歛取香钱为糊口之资而已。”  ——《漢語大詞典》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1.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2.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1.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1.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2.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1.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2.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1.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2.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五峰 wǔ fēng
指五个手指。《全唐诗》卷八七九载《酒令·招手令》:“死其三洛,生其五峰。”《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为手势令” 元 胡三省 注:“五峰,通呼五指也。”  ——《漢語大詞典》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