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见燕山教子以义方,灵椿老去五枝丹桂芳。

李俊民金朝〕《遗善堂

君不见遗子韦侯只一经,相门出相那在金满籯。

又不见燕山教子以义方,灵椿老去五枝丹桂芳。

破散钱堆一百屋,紫微不愿有子如窟郎。陷为天下轻薄子,伏波不愿有子学季良。

身前身后事茫茫,我恤我躬犹未遑。长把贤愚挂怀抱,请看积善之家遗善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见燕山教子义方灵椿老去五枝丹桂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燕山 yān shān
(1).指自 天津市 蓟县 东南绵延而东直至海滨的 燕山 山脉。《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一》:“旦辞 黄河 去,暮至 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 胡骑鸣啾啾。” 南朝 陈 徐陵 《出自蓟北门行》:“ 蓟 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 燕山 对古刹, 代郡 隐城楼。” 明 徐祯卿 《寄华玉》诗:“去岁君为 蓟门 客, 燕山 雪暗 秦 云白。”
(2).指 燕然山 。亦借指边塞。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 燕山 那得碑?” 唐 徐坚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燕山 应勒颂, 麟阁 佇名扬。” 唐 李贺 《马诗》之五:“大漠沙如雪, 燕山 月似鉤。” 叶葱奇 注:“指 燕然山 ,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 杭爱山 。”
(3).指 战国 时筑黄金台招贤的 燕昭王 。 唐 贾至 《燕歌行》:“昔时 燕山 重贤士,黄金筑臺从 隗 始。” 元 萨都剌 《南台月》诗:“ 燕山 买骏金万斛,万里西风一劒寒。”
(4). 宋 宣和 四年改 燕京 为 燕山府 。后以指 燕京 ,即今 北京市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吾闻 燕山 乃 辽 国郎主在彼称帝,雄丽过於 汴京 。”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 辽 金 及 元 皆都 燕山 ,而制度文物, 金 为最盛。” 清 侯方域 《重修书院碑记》:“ 顺治 八年, 燕山 王公来守 归德 。”  ——《漢語大詞典》
教子 jiào zǐ
在洗礼时某人为教父,而教父保证将其教养成为基督徒  ——《整理自网络》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义方(義方)yì fāng
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 石碏 諫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 宋 岳飞 《辞男云特转恩命札子》:“臣男 云 始就义方,尚存乳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 迂奶奶 把他待得如同婆婆一般,万事都秉命而行,教子也极有义方。”  ——《漢語大詞典》
灵椿(靈椿)líng chūn
(1).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唐 韩偓 《小隐》诗:“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 庄生 始欲齐。”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和那瑶草为隣,灵椿共茂,丹桂同芳。” 清 赵翼 《放言》诗:“灵椿寿八千,朝菌及夕萎。”
(2).喻年高德劭的人。 前蜀 张蠙 《投翰林张侍郎》诗:“丹穴虽无凡羽翼,灵椿还向细枝条。”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寿赵茂嘉郎中》词:“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
(3).比喻父亲。 五代 冯道 《赠窦十》诗:“ 燕山 竇十郎 ,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明 吴承恩 《贺金秋泉翁媪障词》:“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溥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明 汪廷讷 《种玉记·嘉会》:“灵椿雨露应沾泽,使棠棣春风亦并妍。”  ——《漢語大詞典》
老去 lǎo qù
(1).谓人渐趋衰老。 唐 杜甫 《往在》诗:“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宋 欧阳修 《赠王介甫》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明 汪循 《老去》诗:“老去心还竞,春来花又新。”
(2).引申为老年;晚年。 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题记》:“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3).死去。 元 房皞 《思隐》诗:“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 明 李东阳 《柳岸垂纶》诗:“老去祗应家在此,不须盘石更垂萝。”  ——《漢語大詞典》
五枝
唐 李颀 王母歌 为看青玉五枝灯,蟠螭吐火光欲绝。
唐 刘方平 代宛转歌二首 其一 星参差,明月二八灯五枝。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骈字类编》
丹桂 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漢語大詞典》
芳 fāng《國語辭典》

芳 [ fāng ]

  1. 花草的香气。《说文解字·艸部》:「芳,香艸。」清·段玉裁·注:「香艸当作艸香。」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唐·柳宗元〈南中荣橘柚〉诗:「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2. 香草、花草。如:「孤芳自赏」。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芳侵古道,晴翠连荒城。」宋·罗愿《尔雅翼·卷二·茞》:「王逸章句曰:『行清洁者佩芳。』」
  3. 比喻美好的德性或声誉。如:「流芳百世」。
  1. 对人的敬称。如:「芳翰」、「芳仪」、「芳名」。
  2. 美好的。如:「芳姿」、「芳辰」。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