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清真 qīng zhēn
(1).纯真朴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唐 李白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厓山居》:“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 鸣皋 絶世尘。” 明 沈受先 《三元记·赏花》:“縞素花王,逞清真国色。”《再生缘》第二回:“莫道丰姿堪絶世,况兼情性亦清真。”
(2).真实自然。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一七二:“文贵清真,诗贵平澹。”
(3). 中国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的常用语。 明 清 时, 中国 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所崇奉的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漢語大詞典》
(2).真实自然。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一七二:“文贵清真,诗贵平澹。”
(3). 中国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的常用语。 明 清 时, 中国 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所崇奉的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边幅(邊幅)biān fú
亦作“邉幅”。
(1).边缘。 元 杨载 《残画》诗:“断裂无边幅,华堂弃置餘。”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本是两卷,不知何时改作五巨册,边幅微有割损处。” 碧野 《情满青山·在晨花灿灿的山崖上》:“年月久了,照片已有黄斑,边幅也磨损了,却被长期珍重地保存下来。”
(2).指织物的幅面、宽度。《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烱》:“ 张九龄 之文,如轻縑素练,实济时用,而微窘边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盖公于束縑内选择边幅舒卷揲之,第其厚薄,酬酢可否。” 宋 方岳 《山居书事》诗:“截绢入官输,官怒边幅窄。”
(3).指领土的幅员。 宋 夏竦 《广农颂》:“府库既盈,则思悉 华夏 以自奉,驱亿兆以从欲,有患边幅未阔,威武未震。”
(4).指诗文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降自 齐 梁 ,专工队仗,边幅復狭,令閲者白日欲卧。” 清 恽敬 《答邹立夫》:“大都 瑞金 ,诸诗人多枯槁之士,故边幅不广。”
(5).指人的仪表、衣着。《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 公孙 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李贤 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左传》曰: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度,使无迁。”《南史·文学传·顾协》:“ 协 家虽贫素,而修饰边幅,非车马未尝出游。” 金河 《重逢》:“这个青年人不修边幅,但他并不拖沓。”
(6).规矩;法则。 宋 黄庭坚 《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往时翰墨颇横流,此公归来有边幅。” 元 姚燧 《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与将佐言:‘公府则吾节度汝,不可不严名分之守;私处则汝皆少所从起相习者,岂可遽修边幅,改度平日也?’” 元 袁桷 《饯王参议以风帆目力短江空岁年晚为韵》之三:“东方有一士,被髮羹不肉;居然使之来,不復困邉幅。”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妇学》:“至於闺房篇什,閒有所传;其人无论贞淫,而措语俱有边幅。”
(7).犹边境。 宋 刘斧 《青琐高议·曹太守传》:“汝等以岁入朝贡,朝廷亦甚嘉美汝等,何敢无故輒离巢穴,剽掠郡县,杀害民吏,惊恐边幅。”
(8).犹边际。 清 曹寅 《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置西轩中花开索诗漫题》之二:“漫山百卉无边幅,裁翦东风恐未匀。” ——《漢語大詞典》
(1).边缘。 元 杨载 《残画》诗:“断裂无边幅,华堂弃置餘。”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本是两卷,不知何时改作五巨册,边幅微有割损处。” 碧野 《情满青山·在晨花灿灿的山崖上》:“年月久了,照片已有黄斑,边幅也磨损了,却被长期珍重地保存下来。”
(2).指织物的幅面、宽度。《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烱》:“ 张九龄 之文,如轻縑素练,实济时用,而微窘边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盖公于束縑内选择边幅舒卷揲之,第其厚薄,酬酢可否。” 宋 方岳 《山居书事》诗:“截绢入官输,官怒边幅窄。”
(3).指领土的幅员。 宋 夏竦 《广农颂》:“府库既盈,则思悉 华夏 以自奉,驱亿兆以从欲,有患边幅未阔,威武未震。”
(4).指诗文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降自 齐 梁 ,专工队仗,边幅復狭,令閲者白日欲卧。” 清 恽敬 《答邹立夫》:“大都 瑞金 ,诸诗人多枯槁之士,故边幅不广。”
(5).指人的仪表、衣着。《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 公孙 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李贤 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左传》曰: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度,使无迁。”《南史·文学传·顾协》:“ 协 家虽贫素,而修饰边幅,非车马未尝出游。” 金河 《重逢》:“这个青年人不修边幅,但他并不拖沓。”
(6).规矩;法则。 宋 黄庭坚 《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往时翰墨颇横流,此公归来有边幅。” 元 姚燧 《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与将佐言:‘公府则吾节度汝,不可不严名分之守;私处则汝皆少所从起相习者,岂可遽修边幅,改度平日也?’” 元 袁桷 《饯王参议以风帆目力短江空岁年晚为韵》之三:“东方有一士,被髮羹不肉;居然使之来,不復困邉幅。”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妇学》:“至於闺房篇什,閒有所传;其人无论贞淫,而措语俱有边幅。”
(7).犹边境。 宋 刘斧 《青琐高议·曹太守传》:“汝等以岁入朝贡,朝廷亦甚嘉美汝等,何敢无故輒离巢穴,剽掠郡县,杀害民吏,惊恐边幅。”
(8).犹边际。 清 曹寅 《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置西轩中花开索诗漫题》之二:“漫山百卉无边幅,裁翦东风恐未匀。” ——《漢語大詞典》
明白 míng bái
(1).清楚;明确。《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唐 元稹 《四晧庙》诗:“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朱子语类》卷六七:“《易传》明白,无难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到底还是读书人説话明白。” 茅盾 《右第二章》:“四个五个黑点盘旋着来了,渐渐儿低了,那银灰色的机翼上两个红圆圈儿也看得明白了。”
(2).确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总闲牧,因择良马内 范阳 ,又夺 张文儼 马牧,反状明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继得旨: 陈晦 援证明白,无罪可待; 倪思 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既贜证刀杖明白,叫小廝与我拴锁在门房内,明日写状子送到提刑所去。”
(3).明净;白净。《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 唐 孙棨 《北里志·王团儿》:“次曰 福娘 ,字 宜之 ,甚明白,丰约合度,谈论风雅,且有体裁。”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澹 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 崔鉉 辟入幕。” 元 宋旡 《次友人春别》诗:“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
(4).清白;光明。《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言己修行清白,皎然日明。”《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宋 欧阳修 《刘公墓志铭》:“公为人磊落明白,推诚自信,不为防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今日召见,果安详諳练,明白诚实。”
(5).公然;显然;不含胡。《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夜与妻故来相别,不敢明白见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他那里是着我叫,明白是羞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只是民女的家事官长怎么晓得的这样详细?还要求明白指教。” 杨朔 《昨天的临汾》:“来人左臂上绾的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
(6).了解;知道。《老子》:“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宋 欧阳修 《经旨·春秋论下》:“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实以明白之。” 巴金 《中国人》:“他大概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无论如何摔不掉自己的祖国。”
(7).聪明;懂道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虑。”《红楼梦》第五七回:“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説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老舍 《新爱弥耳》:“小孩子们不跟他玩耍,因为他明白,而他们糊涂。”
(8).犹明证。《晋书·王恭传》:“﹝ 王国宝 ﹞与其从弟 绪 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9).辩明;辩白。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10).了当。《何典》第二回:“若未曾明白,要防他赶上司。” 刘半农 注:“明白,了当也。” ——《漢語大詞典》
(2).确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总闲牧,因择良马内 范阳 ,又夺 张文儼 马牧,反状明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继得旨: 陈晦 援证明白,无罪可待; 倪思 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既贜证刀杖明白,叫小廝与我拴锁在门房内,明日写状子送到提刑所去。”
(3).明净;白净。《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 唐 孙棨 《北里志·王团儿》:“次曰 福娘 ,字 宜之 ,甚明白,丰约合度,谈论风雅,且有体裁。”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澹 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 崔鉉 辟入幕。” 元 宋旡 《次友人春别》诗:“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
(4).清白;光明。《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言己修行清白,皎然日明。”《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宋 欧阳修 《刘公墓志铭》:“公为人磊落明白,推诚自信,不为防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今日召见,果安详諳练,明白诚实。”
(5).公然;显然;不含胡。《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夜与妻故来相别,不敢明白见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他那里是着我叫,明白是羞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只是民女的家事官长怎么晓得的这样详细?还要求明白指教。” 杨朔 《昨天的临汾》:“来人左臂上绾的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
(6).了解;知道。《老子》:“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宋 欧阳修 《经旨·春秋论下》:“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实以明白之。” 巴金 《中国人》:“他大概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无论如何摔不掉自己的祖国。”
(7).聪明;懂道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虑。”《红楼梦》第五七回:“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説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老舍 《新爱弥耳》:“小孩子们不跟他玩耍,因为他明白,而他们糊涂。”
(8).犹明证。《晋书·王恭传》:“﹝ 王国宝 ﹞与其从弟 绪 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9).辩明;辩白。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10).了当。《何典》第二回:“若未曾明白,要防他赶上司。” 刘半农 注:“明白,了当也。” ——《漢語大詞典》
倾 ( 傾 ) qīng
倾 [ qīng ]
- 斜,歪:~斜。~侧。~塌。~圮。~跌。
- 趋向:~向。~心。~慕。~注。左~。右~。
- 倒塌:~颓。~覆。~轧(yà)(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盆大雨。~城。~洒。~销。
- 用尽(力量):~听。~诉。~吐。
底里(底裏)dǐ lǐ
(1).内心真情。 汉 扬雄 《答刘歆书》:“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后汉书·窦融传》:“自以底里上露,长无纤介。” 李贤 注:“底里皆露,言无臧隐。” 明 李东阳 《明故资善大夫潘公墓志铭》:“与人交,底里洞见。”
(2).指内情。《红楼梦》第七五回:“你不知我们 邢 家的底里。”
(3).内部;深处。 宋 杨万里 《题荐福寺》诗:“千山底里着楼臺,半夜松风万壑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 鲁迅 《野草·一觉》:“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漢語大詞典》
(2).指内情。《红楼梦》第七五回:“你不知我们 邢 家的底里。”
(3).内部;深处。 宋 杨万里 《题荐福寺》诗:“千山底里着楼臺,半夜松风万壑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 鲁迅 《野草·一觉》:“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