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鲨狎澹濧,拨剌时一逞。

朱仕玠清代〕《海中见澎湖岛以无风不能至

五日叹羁迟,六日漩尤静。意轻溟涨阔,目炫阳乌烱。

飞廉谢冰夷,逃窜深戢影。穹苍虚相涵,一气同溟涬。

乌鲨狎澹濧,拨剌时一逞。舵移昧远近,寸碧出俄顷。

安辨根虚无,常虞失㜊奵。气蹻未可乘,临空殊耿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澹濧拨剌

乌 ( 烏 ) wū
乌 [ wū ]
  1. 指“乌鸦”:~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
  2. 黑色的:~亮。~云。
  3. 无,没有:化为~有。
  4. 文言疑问词,哪,何:~足道哉?
  5. 同“呜”,呜乎。
  6. 姓。
鲨 ( 鯊 ) shā
鲨 [ shā ]
  1. 〔~鱼〕海洋中的大鱼,种类很多。有的种类头上有一喷水孔。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鳍称鱼翅,肝可制鱼肝油。亦作“沙鱼”;亦称“”。
狎 xiá《國語辭典》

狎 [ xiá ]

  1. 親近。如:「狎昵」。《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2. 熟習、習慣。《國語·周語中》:「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宋·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五首之四:「吳兒生長狎濤潚,冒利輕生不自憐。」
  3. 輕慢、輕忽。如:「狎侮」。《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論語·季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4. 戲弄、嬉戲。如:「狎妓」。《左傳·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澹濧 dàn duì
见“ 澹瀩 ”。  ——《漢語大詞典》
拨剌(撥剌)bō là
(1).不正貌。谓琴弦压轸,声音走调。《淮南子·修务训》:“琴或拨剌枉橈。” 高诱 注:“拨剌,不正也。”
(2).张弓貌。《后汉书·张衡传》:“弯威弧之拨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贤 注:“拨剌,张弓貌也。”拨,《文选·张衡〈思玄赋〉》作“拔”。
(3).亦作“ 拨喇 ”。象声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腕头花落舞製裂,手下鸟惊飞拨剌。”《西游记》第二一回:“ 灵吉菩萨 将飞龙寳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
(4).鱼尾拨水声。喻鱼疾游。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畅拨剌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 唐 杜甫 《漫成一绝》:“沙头宿鷺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宋 马纯 《陶朱新录》:“一边鳞肉与骨皆无,独其首全,与二鱼并游水中,但其游差缓,不復有扬鬣拨剌之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子游》:“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跃身入水,拨剌而去,乃知为鱼妖也。”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逞 chěng《國語辭典》

逞 [ chěng ]

  1. 放纵、任意行事。如:「逞性」、「逞欲」。唐·柳宗元〈三戒·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2. 显露、展示。如:「骄逞」、「逞能」。《庄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