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宁用遮,停杯仍下箸。

陈师道宋代〕《寒夜有怀晁无斁

同好共城郭,十日不一顾。
人事虽好乖,吾生亦多忤。
阖门对妻子,岁月不可度。
闭目宁用遮,停杯仍下箸。
独无区中缘,永怀岩下趣。
平生三径资,安得一朝具。
万里初历块,前驱告曛暮。
怀归属有思,弃世不待怒。
老境厌逶迟,人情费将护。
向来张长公,吾亦从兹去。
灯花频作喜,月色正可步。
预恐何水曹,明朝有新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停杯下箸

闭 ( 閉 ) bì
闭 [ bì ]
  1. 关,合:封~。~门。~合。~关锁国。~门思过。~月羞花。
  2. 结束,停止:~会。~幕。~市。
  3. 堵塞,不通:~气。~塞()。
  4. 姓。
目 mù《國語辭典》

目 [ mù ]

  1. 眼睛。如:「耳聪目明」、「鱼目混珠」、「赏心悦目」、「眉清目秀」。《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 条款、细则。如:「项目」、「条目」、「细目」。《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3. 列在书本前供方便查寻的条文。如:「书目」、「篇目」、「目次」、「四库全书总目」。
  4. 名称、标题。如:「品目」、「名目」、「题目」。
  5. 首领。如:「头目」。
  6. 生物学中分类的阶层名称。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称呼。《谷梁传·隐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用 yòng《國語辭典》

用 [ yòng ]

  1. 功效。如:「功用」、「效用」、「作用」、「有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 钱财的花费。如:「家用」、「费用」。《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器物。如:「器用」。《国语·周语上》:「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4. 姓。如汉代有用虬。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任命。如:「任用」。《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 行使、施行。如:「运用」、「应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 进食、吃喝。如:「用餐」、「用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1. 要、需要。如:「不用急」、「反正今天没课,你不用来。」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1. 表示行为的方式、凭借。相当于「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唐·柳宗元〈梓人传〉:「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孙文〈心理建设自序〉:「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励风潮,造成时势。」
遮 zhē《國語辭典》

遮 [ zhē ]

  1. 阻擋、攔阻。如:「遮擋」。《說文解字·辵部》:「遮,遏也。」《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
  2. 掩蓋、掩蔽。如:「遮蓋」、「遮掩」。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1. 此。宋·陸游〈點絳脣·采藥歸來〉詞:「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通「這」。

遮 [ zhě ]

  1. 北平方言。指掩飾、掩蓋。如:「遮羞」、「酸能遮鹹」。
  2. 北平方言。指搪塞。如:「找個藉口來遮一遮他,免得他吵鬧不休。」
停杯 tíng bēi
谓停止饮酒。 三国 魏 曹丕 《秋胡行》之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隋 杨素 《赠薛内史》诗:“横琴还独坐,停杯遂待君。” 唐 白居易 《风雨中寻李十一因题舟上》诗:“停杯看柳色,各忆故园春。”  ——《漢語大詞典》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下箸 xià zhù
亦作“ 下筯 ”。 用筷子取食;吃。《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唐 李白 《寻鲁城范居士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他筵不下筯,此席忘朝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仲舒 长老﹞所食皆蜜也。豆腐、麪觔、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京师人家日供常膳,未识下筯食味,非取於市不属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到后来大少爷死了,更是冷一顿,热一顿,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时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