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

《榖梁传》即《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隐公
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
隐公·三年
隐公·四年
隐公·五年
隐公·六年
隐公·七年
隐公·八年
隐公·九年
隐公·十年
隐公·十一年
桓公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庄公
庄公·元年
庄公·二年
庄公·三年
庄公·四年
庄公·五年
庄公·六年
庄公·七年
庄公·八年
庄公·九年
庄公·十年
庄公·十一年
庄公·十二年
庄公·十三年
庄公·十四年
庄公·十五年
庄公·十六年
庄公·十七年
庄公·十八年
庄公·十九年
庄公·二十年
庄公·二十一年
庄公·二十二年
庄公·二十三年
庄公·二十四年
庄公·二十五年
庄公·二十六年
庄公·二十七年
庄公·二十八年
庄公·二十九年
庄公·三十年
庄公·三十一年
庄公·三十二年
闵公
闵公·元年
闵公·二年
僖公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僖公·三十三年
文公
文公·元年
文公·二年
文公·三年
文公·四年
文公·五年
文公·六年
文公·七年
文公·八年
文公·九年
文公·十年
文公·十一年
文公·十二年
文公·十三年
文公·十四年
文公·十五年
文公·十六年
文公·十七年
文公·十八年
宣公
宣公·元年
宣公·二年
宣公·三年
宣公·四年
宣公·五年
宣公·六年
宣公·七年
宣公·八年
宣公·九年
宣公·十年
宣公·十一年
宣公·十二年
宣公·十三年
宣公·十四年
宣公·十五年
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七年
宣公·十八年
成公
成公·元年
成公·二年
成公·三年
成公·四年
成公·五年
成公·六年
成公·七年
成公·八年
成公·九年
成公·十年
成公·十一年
成公·十二年
成公·十三年
成公·十四年
成公·十五年
成公·十六年
成公·十七年
成公·十八年
襄公
襄公·元年
襄公·二年
襄公·三年
襄公·四年
襄公·五年
襄公·六年
襄公·七年
襄公·八年
襄公·九年
襄公·十年
襄公·十一年
襄公·十二年
襄公·十三年
襄公·十四年
襄公·十五年
襄公·十六年
襄公·十七年
襄公·十八年
襄公·十九年
襄公·二十年
襄公·二十一年
襄公·二十二年
襄公·二十三年
襄公·二十四年
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六年
襄公·二十七年
襄公·二十八年
襄公·二十九年
襄公·三十年
襄公·三十一年
昭公
昭公·元年
昭公·二年
昭公·三年
昭公·四年
昭公·五年
昭公·六年
昭公·七年
昭公·八年
昭公·九年
昭公·十年
昭公·十一年
昭公·十二年
昭公·十三年
昭公·十四年
昭公·十五年
昭公·十六年
昭公·十七年
昭公·十八年
昭公·十九年
昭公·二十年
昭公·二十一年
昭公·二十二年
昭公·二十三年
昭公·二十四年
昭公·二十五年
昭公·二十六年
昭公·二十七年
昭公·二十八年
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三十年
昭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十二年
定公
定公·元年
定公·二年
定公·三年
定公·四年
定公·五年
定公·六年
定公·七年
定公·八年
定公·九年
定公·十年
定公·十一年
定公·十二年
定公·十三年
定公·十四年
定公·十五年
哀公
哀公·元年
哀公·二年
哀公·三年
哀公·四年
哀公·五年
哀公·六年
哀公·七年
哀公·八年
哀公·九年
哀公·十年
哀公·十一年
哀公·十二年
哀公·十三年
哀公·十四年